拽一縷月老幽幽的月光,與美麗對坐,與婉約對酌

穿越文字裡那一簾霧鎖的遠山,讓我們輕輕、輕輕拉開歷史的帷幔,嗅尋那些遠去的雲鬢花顏,無論是閉月羞花、沉魚落雁的古代美女,還是沉湎於白蛇、嫦娥等一個個優美的傳說,感動每一個美麗的故事背後,內心蟄伏的釵簪情節,時時都溫潤有“欲說還休夢已闌”的情愫。那些或金、或銀、或珍珠、或瑪瑙斜插發間的步搖,典雅的走過了漫漫紅塵,穿越了時光隧道,不僅搖醒了浩瀚的歷史星空,也搖出了歲月年輪的旖旎萬千绵延不绝 ……

生活在當下的男男女女們,千萬莫要錯誤的理解發釵只是女兒的飾品,男人用釵的歷史是略早於女人的。追溯古代男兒頭上的發式,無不與釵簪有著血濃於水的淵源。古代的男兒過了二十,女子滿了十五,父母便要為他們舉行成年的儀式,以示他們到了可以談婚論嫁的年齡。其中男性為冠禮,《禮記》說“夫禮,始于冠”,又說“男子二十,冠而字”。

拽一縷月老幽幽的月光,與美麗對坐,與婉約對酌,對話那些氣宇軒昂的古代男人,他們一定會驕傲的告訴你,男人一旦將髮束之高閣,垂落下弁冠的佩帶,便意味著從此將要接受諸多社會規範,成為溫恭賢良的君子,躋身詩禮簪纓一族。成年禮是人生四大儀禮之一,因此古人對禮儀中的冠、簪​​,情有獨鍾,在古人的眼裡,發膚皆源於父母所授,自然對頭頂三千青絲十分珍愛,幼時便懷有一種恭敬虔誠的敬意。
男子所帶弁冠,無一不是用寓意吉祥的簪與纓帶來固定,《左傳.哀公十五年》裡記載孔子的大弟子子路至死都要捍衛君子不免冠的尊嚴:“以戈擊之,斷纓。子路曰:'君子死,冠不免。'結纓而死。”足見男子對簪的偏愛非同一般。boyoyly123

在後世,雖然“冠”漸漸淡出了禮儀形式與日常生活,但冠象徵尊嚴的意義卻由“簪”一直延續下來。三百多年前,中國男子用簪的歷史在大清懦弱的血淚中戛然而止,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的男人“華夏衣冠”也因此淡遠,終淪為子孫後人追憶的一抹天青色。清除智雯鹿

美麗的步搖,精巧的簪,攝心奪魄的光環裡隱喻著一種情調,一種味道,一種厚重,一種深沉。與男子的冠禮相對,女子的成年禮叫笄禮。早期,髮簪被稱作“笄”,《說文解字》釋:“笄,簪也。”年滿十五的女孩子,便可挽髻插簪了。boyoyly123

如果是已經定親的女子,還要在髮髻上纏縛一根五彩纓線,表示已是待嫁,從此以後,她要隱藏自己小女子的天性,言行舉止要穩重檢點,深居閨房或繡樓,不得與外界接觸,恪守如同已嫁的女性一樣的婦道。髮髻上的纓線一直要到洞房花燭夜,方能由她的丈夫親自解下,宣示婚後對丈夫的尊重與依從。卸下的包袱
PR